冰點

選擇今天來旭川,因為今天晚上就要去看《挪威的森林》電影,書中最後玲子探訪渡邊之後,就會去旭川定居。二十年前第一次讀這部小說的時候,也是我第一次聽見旭川這個地方。 來到這裡,當然要參觀日本最北的動物園——旭山動物園。雖然氣溫在冰點以下,但是超過三分二的場館仍然開放,當然,大部份抵受不了寒冷的熱帶動物已經搬進室內,但對於寒帶動物,例如企鵝、海豹、北極熊等等,這樣的天氣才是他們的世界!記得 2009 年盛夏在黃金海岸的 Sea World 看到的北極熊,真是替牠辛苦。三十多度的氣溫中,牠熱得動也不願意動,但這次見到的北極熊,就快樂地在雪地上走來走去,畢竟,這才是適合牠的氣候。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把動物遷到氣候不適合的地方展出,調節後的溫度也似乎不足以令牠舒服一點,真是有點虐待…… 不過,如果將原則收緊些,來動物園看珍禽異獸的我其實也是好奇的人類其中一員,將野生動物囚起展出,也許已經是虐待了吧。 想到這裡,我忽然記起多年前帶母親去墨爾本 Phillip Island 看企鵝晚上回岸。那是將自然生態結合旅遊項目的好方法。在他們自然上岸的地方建起一些低調的座席收門票入場用作保育,而參觀安排則儘量不影響牠們的天然生態,不准靠近,不准攝影。大概這些企鵝已經習慣了每晚上岸是會有一大群人在座,又從來沒有傷害過牠們,所以完全不怕地走到跟我們很接近的地方。 我腦海中突然響起那時母親在我耳邊說的話,雖然聲音放得很輕,但難掩興奮如小孩子般叫我看這邊,看那邊…… 旭川的第二站是「三浦綾子文學紀念館」。她的成名作《冰點》就是以旭川為背景。這一本探討原罪的作品,敘事橫跨多年,以含蓄的文筆探討人性,實在很難想像是出自一位第一次寫小說的家庭主婦之手。 紀念館設在《冰點》場景「見本林」的入口附近,裡面有日、英、中、韓四種語文解說,似乎來參觀的遊客不一定是日本人。忽然一位老伯用日文跟我打招呼,大概是問我從何處來吧?我用英文說我是來自澳洲的華人,其實我都不太知道他是否明白,然後他又手口並用地想跟我說些甚麼,我完全不懂,只好不住搖頭,最後,老伯跟我握手,就走遠了。 我繼續看介紹三浦綾子生平的資料,看到她跟丈夫年輕時的合照,忽然發覺樣子很像剛才的老伯,難道他就是三浦光世先生?如果是的話,我真是非常失禮了……不過話說回來,三浦先生看到一個外國遊客因為喜歡他亡妻的作品,冒著風雪來參觀她的紀念館,應該都會感到安慰吧。

一位

一個人來了日本兩個多星期,吃東西的時候最不高興的,就是很多套餐都要二人以上才可以叫而被迫要單點。日本的服務業好多地方都照顧週到,但對於一個人出外用餐,卻好像有點抗拒。一個人,就彷彿需要去機器售票的拉麵店,或是快餐店填飽肚子就算。上館子好像一定要留給有結伴同行的人。 記得幾年前看日劇《不能結婚的男人》裡面阿部寬一個人去吃燒肉而被人指指點點,有點不解,這次旅行方才親身感受都到日本文化對一個人上館子的歧視。 早上到了札幌市區內的三岸好太郎美術館參觀。之前其實不知道他是何許人,只是對於北海道政府會為一個畫家在道立美術館附近,建立一間個人展館有點好奇。參觀以後,才知道三岸是生於北海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現代畫家,很年輕便漸露頭角,他在二十多歲時與畫家友人遊過上海,受到當年上海更西化的畫壇影響,創作出更前衛的作品。三十年代初期,他跟建築師好友設計了一座完全現代主義的房屋,準備與妻兒居住。房子設計非常簡約,一廳一房一個閣樓工作室,以螺旋梯連接,完全的 Bauhaus 風格。 1934 年中,房子在興建中,他跟妻子一起出遊,途中妻子先行回家,之後他一個人在旅途中突然發生急病身亡。看著館中展出的房子模型,和當年年終房子完成後的照片,實在令人覺得很唏噓。完成一間 dream house 卻沒有機會入住…… 我不知道他妻子在丈夫死後有沒有真正入住這所房子,展覽解說好像沒有說明(至少當中沒有我懂的漢字這樣說)。一所房子,尤其是這麼度身設計的,要是當中住的人有的不在了,真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處理,也不知道在裡面生活,所有的佈置都是她先夫心血的時候,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之後,我跳上火車,搭慢車到了小樽,沿途天色突然放晴,沿途的波濤洶湧的海景都給染藍了。終於來到電影《情書》的場景。小樽一定是前一晚下過大雪,路邊都是積雪,但太陽一出來都半融化成濕滑的冰,這對於腳傷剛剛好一些,不再需要枴杖的我實在是個一步一驚心的挑戰。我一步一步慢慢的向前行,有瞬間我會很渴望有人同行,扶持一把。但當我見到一對夫婦在濕滑的路面互相拉扯才不致跌倒,發覺原來兩個人連在一起要保持平衡,其實也許更難。 浪漫的小樽,運河邊的倉庫倒影,甜甜的朱古力店,自製音樂盒店……都好像為情侶遊客而設般。 我提不起勁去做音樂盒,尤其是那些小配件設計都不是我喜歡的風格,可以放進去的歌也選不到一首特別喜歡的。最後,我只買了一個有音樂,上鍊會動的摩天輪,回去留念。 噢,摩天輪……

輕觸

第一次聽到輕井澤這個地方,是她提起的。那時候我們分隔已久,只是偶然作為老朋友會有電郵聯絡,某一次我提起我要到日本旅行。她就立刻介紹了輕井澤這個地方給我,說我一定會喜歡。 我默默地把這個地方記下來,但那一次及之後的日本之旅,都因為種種原因而一直沒有踏足此地。 這次一個人旅行,不會有人因為要 shopping 或是太累而反對一個這樣的 Day Trip ,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去。 其實,坐新幹線原來只是個多小時的行程而已。 我先去了白系瀑布,我驚訝於在這個寒冬時節,瀑布仍有這麼多的流水。原來因為附近的火山活動,地下水有地熱而不斷湧出來。瀑布流出來之後,便會沿著一條溪澗流走。遊客走近瀑布的小徑,就是沿著這條溪澗興建。無論是主瀑布還是這條溪澗都是攝影的好地方。 之後我到了 St Paul’s Church ,那是有百多年歷史的木建教堂,很有北歐風味。來到的時候,剛剛有一對新人在教堂門前拍婚紗照,看見隔壁就有婚紗攝影的店鋪,大概這裡是拍結婚相片的勝地吧。 午間到了雲場池。雖然走了很多路才到達這裡,傷腳有點勉強,但見到一片美景,實在是十分值得。由於輕井澤溫度較低,紅葉已經落盡,還來的是一片冬天的景致,風光倒影在平靜池水中,可以說是雙倍的美了。我坐在池邊,享受這一刻的寧靜。身邊就只有風景和在水中的野鴨,呼吸著微寒的空氣,舒服得很難用文字形容。 在附近吃過午飯,就乘車到十分鐘車程外的 Hotel Breston Court 參觀那裡的石之教堂,此堂由 Frank Lloyd Wright 的學生 Kendrick Kellogg 設計。一段石一段玻璃的設計十分有動感,而光影的相間,就構成了一所好像自己有生命,會成長的建築物。因為是星期天,有新人在教堂結婚,所以我要等了個多小時才能夠入內參觀,冬天日短夜長,天色已經開始黑了,裡面的燈光亮起,形成了一節節的光環,實在令我這個平時不太喜歡 Organic Architecture 的人也另眼相看。 一天下來,我已經知道輕井澤會是我這次行程中最喜歡的地方。它寧靜,風景優美,建築物有特色,又不會人山人海。但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原來,分隔這麼遠的她,才最了解我的喜好。

申遺

位於上野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是現代建築泰斗 Le Corbusier 在東亞的唯一作品。從 1959 年開館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了。而這裡最初的藏品更有這樣的一個典故:據說二十世紀初日本企業家松下幸次郎在歐洲搜購了不少藝術作品,但直到二次大戰爆發都仍留存在英法等國。戰後日本要求歸還,但其實根據舊金山和約,這些藝術品的主權應該屬於原作國家的。不過法國最後同意將這些藏品運到日本,而日本就承諾建築一所藝術館將這些藏品作公開展覽,而場館設計則要由法國建築師 Le Corbusier 擔任。 Le Corbusier 晚年的作品有些從現代主義的思想破格出來,例如法瑞邊境的 Ronchamp ,但此館卻比較像他較早期的作品。他二十年代提出的 Five Points for Architecture ,都在此館中顯現出來。 1. 地面用柱將主建築抬起 2. 天台花園 3. 內牆不受力,可以自由間隔 4. 「絲帶」式窗戶,改善採光(考慮到這是美術館,展品不能承受直接陽光,所以此設計中沒使用他設計的住宅裡面常見的橫向長條形「絲帶」窗戶,但有一列橫向高窗作採光之用) 5. 外牆不受力,窗戶可以自由設計 主展館的展品以年份編排,從頭行到尾就像上了一課西洋美術史。但因為 1979 年在原館後面加建了新翼,使得原本 Le Corbusier 設計的主場館路線有點模糊不清了。 進入位於整個建築的中央的展品區入口,最先注意到是兩層樓高的空間,和位於正中的三角形天窗。繼續前行就會上二樓,然後經過外圍的展覽空間,這些空間的內側都有磨沙玻璃高窗,採光之餘又不會令展品受陽光直射。經過新翼的空間後,下了樓梯回到地面,經過一列看見外面花園的走廊,就完成整個參觀過程。 在場館外出見到標語,說原來此館已經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尚待審批。據說是日本政府應法國要求,捆綁式的將二十多所 Le Corbusier 的作品一起申請。我想,也許除了建築物本身的特色之外,此建築物的典故大概也會加分吧!

刻意

昨天在新幹線中有緣見到富士山的美態,今天早上起來望望窗外,見到天朗氣清,心想就趁昨天的興奮還未消減,不如就立即起行到河口湖近距離再欣賞吧。 從東京要乘接近三小時的火車,中間要轉兩次車。最初出發的時候窗外是藍天白雲,誰知車越行,雲層便越積越厚。尤其是來到大月站,登上富士急列車後,已經變成完全陰天了。我心裡依然希望,到達河口湖這麼近距離,就算密雲也可能看到富士山吧。 下了火車,來到河口湖站,東張西望也見不到富士山的影縱。心裡有點失望,原來刻意來看,卻反而看不到。但是既然來到了,沒理由再原車回去吧,所以便依然買了天上山登山纜車和湖上遊覽船的票,沒有山色可看,好歹都看一看湖光吧。 上到天上山,總算見到整個河口湖的全貌,我在想象,如果昨天下午來到,富士山的背景一定會成為焦點。湖,大概只是成為陪襯品吧。我向著四方八面觀看,忽然見到附近好幾個從近至遠層層疊疊的山丘,由於雲霧濃重,顏色變成從濃到淡,就像水墨畫表達出來的那樣。在拍攝了很多天鮮艷的紅葉照片後,今天拍攝的全都幾近黑白,換一換口味,其實都有樂趣。 下了山,遊過船河,就算附近的小店吃午飯。誤打誤撞給我嚐到甲州名物餺飥。這是一種厚身的寬條麵,跟多種不同蔬菜放在面前的鍋裡加熱。本來我完全不懂這是甚麼,但是我在 Plurk 將這種麵形容給網友聽,Peter 就立即告訴我它的典故,原來這是武田信玄軍隊行軍時的糧食呢。今時今日,其實一個人遊也可以即時跟千里之外的朋友分享旅途上的見聞和感受吧。 飯後到了湖邊的河口湖美術館參觀。原來此館以收藏以富士山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為主。每一年都會舉辦富士山攝影比賽。我有幸看到很多頂級的攝影作品,不同季節,不同天色和前景的富士山都一應俱全﹑,有很多還是要登山或者乘坐小型飛機才能拍到的角度。或者這麼說吧,就算今天給我見到山的真身,都是一種季節,一種模樣的富士山。但見不到山,來美術館中原來可以一次過見到山的各種形態,都算有點塞翁失馬吧。 從館中出來,忽然見到天邊有點亮光。我想,會不會是天色轉好了呢?我拍了幾張照片,就搭巴士到了以前見過照片很美的花小富士,希望趁午後的機會可以見到富士山。誰知那原來只是一個假象,山依然看不到,而那個花小富士,冬天就只剩一個墓塚模樣的土堆。 午後四時前後,天已經轉暗,不久更下起毛毛細雨。回程下山的時候,iPhone 隨機播出了蔡立兒的「絕戀」,完全就是這種氛圍了。我想起,這首歌推出那時,湮遠的少年時代,其實當年還領略不到生離死別之苦。二十年後的今天,我,都懂了。

一瞥

從京都坐新幹線往東京。 記得第一次搭東海道新幹線的時候,列車駛到富士山附近時就一直向著北邊的窗外望,拿出全副攝影裝備準備,嚴陣以待,可是山卻都躲在雲裡面了。後來搭過好幾次都沒看見,興頭便漸漸沒有了。這一次我更一直用著 notebook 打之前一口氣上載的幾篇文章,根本都沒在意車窗外的風景。尤其是出發的時候,京都的煙霞很重,更加覺得今次沒有甚麼可能看到了。 誰知忽然間,坐另一邊的男女忽然走了過來拿著相機在我前面空著的一行拍攝。我抬頭向窗外一望…… 富士山呀! 原來富士山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呆了幾秒鐘,才懂得掏出身上的 iPhone 來拍攝,再從隨身的袋中拿出傻瓜機來拍。我的 DSLR 放在頭頂的架上,但因為行動依然不太敏捷,前面又放有電腦之類,很怕拿到大機出來時,山景已經不見了。所以,我決定繼續當傻瓜,多拍幾張。 真的沒多久,列車進入黑暗的隧道,出來之後,大概方向不太一樣,已經再見也不到山景了。

紅葉

到京都拍攝紅葉其實是今次旅程的主要目的。不過因為腳傷,要穿梭寺廟之間來回拍攝根本不可能。不過,最後還是去了最重點的幾個地方,包括市郊的嵯峨野、嵐山,市內的銀閣寺、哲學小路等等。 今年的紅葉季節似乎遲了一些,好多地方至十一月底似乎還未算紅得最燦爛,紅之中還是夾雜了綠色,不過,等到最燦爛的一刻後,很快就會枯落,所以,還是早一點點來看好。 到了嵯峨野一帶,當然要去參觀常常用作旅遊宣傳的竹林。這條竹林小路位於化野念佛寺裡面,兩旁都是參天茂密的竹林。紅葉易落,竹林常綠,這一天可以兩種美景都欣賞得到,忍著痛拐上來也是值得的。為了盡量讓痛腳休息,我在點與點之間都搭的士,保存 quota 到要去的地方才使用。不過的士雖然貴,但是今次因為腳傷,去的景點都是為了拍照和看建築,shopping 的地方完全沒有去過,計算起來,其實反而節省了金錢呢。 如果沒有傷到腳,大概可以拍攝到更多照片,而且取景角度可以更為刁鑽。不過,拍攝到以下這樣的影像,也不該再奢求甚麼了。

斷層

重遊淡路島,當然要再次《朝聖》和再踏《舞台》。不過今次想寫的卻是位於島的另一邊岸北淡震災紀念公園裡面的野島斷層保存館。上次遊淡路是正值四川大地震之後,因為看到電視播出的慘況,覺得要參觀這裡太過沉重,所以故意掠過沒到此館。 這間紀念館正正建築於1995年關西地震後產生的斷層之上。大家可以見到原本相連的地面完全裂開,一邊與另一邊之間,上下和左右各自移動了超過一米。而看到那次地震的威力,令到日本這個視地震為常事的國家都錄得六千多名國民死亡,有天橋斷開,列車出軌。 館裡面亦保留了一所位於斷層之上的房屋,建築顯然已經傾斜,但可幸仍然沒有倒塌。裡面的廚房還故意佈置成當年地震之後,櫥櫃倒下,物件摔壞的情景。 再參觀下去,還有一個可供遊人感受一下模擬地震的客廳。我選擇了坐在沙發上,因為絕對不想再弄傷腳了。那短短幾十秒的搖晃,比自己想像中更厲害,也許比較像坐過山車的感覺吧。 以日本的國力和應對地震的經驗,當然比起其他地震的災區能夠更有效地救災。但,願意將慘況作為紀念館這樣展現於人前,並找出真正傷亡的原因,希望未來若果再次發生地震時,傷亡可以減少到最低。但是如果不做檢討,就算得到捐助來重建,新建築的質量和防震能力沒有改善的話,那反而會害了將來的居民。

何必

京都現代美術館有一個有趣的名字:「何必館」。 聽說名字的意思是,凡事都不是必然,有懷疑,才有藝術上的創新。昨天摸了門釘,今天再次造訪,終於給我欣賞到 Willy Ronis 的攝影展覽。 本館位於祇園四條通的煙花之地,週圍都是比較老舊的建築,只有這座建築物兼具現代和簡約的觀感。本館樓高五層,還有地庫,每一層的面積都甚小。其實,半小時左右都已經可以完成參觀了。但是,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在五樓的一排座椅上,靜靜地坐下欣賞建築師梶川芳友在這麼細小的大廈中,巧妙地加進去的日式庭院。一棵樹種在方形的庭院,上有圓形的天窗採光,以現代的建築反映了傳統天圓地方的概念。 其實如果沒看到網站說明,我也會以為本館是十年前左右的設計。但原來它建於 1981 年,原來,這種建築風格真的能夠經過30年歲月的洗禮,依然歷久常新。 說回展品,Willy Ronis 是法國的知名攝影師,去年才以九十九歲的高齡逝世。這一次,算是他百年冥壽的紀念展吧。他擅長補捉法國人的生活點滴,今次的展品都是六十年代以前的黑白作品。黑白灰的光影描繪出人物的情感,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幾幅作品:Le retour de prisonnier (1945) 描寫二戰結束,被俘的軍人回國,見到親人時的一吻;Vincent (1945) 以他兒子作為主角,強烈的光與影對比出小孩子學習書寫自己名字時的專注。看著這張作品,我總是不能不想起自己父親小時候為我拍的照片。還有,就是宣傳海報用的這一幅 The Lover of Bastille (1957),展現了一對戀人在細語╱輕吻,完全無視眼前的巴黎美景。我告訴自己,反過來想,要真正地深度旅行,領略旅途上的風景,何必要將注意力放在旅伴上,也許一個人遊才是王道。

如意

第一天的行程,來到京都已經是下午時份了,安頓好住宿之後,便開始在悠閑的京都市內閒逛。 我先到達東本願寺,上次來的時候過其門而不入,一直都覺得有點可惜,尤其回去以後才知道到原來裡面有一座由高松伸設計的「參拜招待所新翼」,所以決定今次重遊京都,一定要進去一看。 門前迎來的是一整列的銀杏樹,深秋的時節已經將它們化成一片金黃,在此時此刻到處楓紅的京都,反而有點與眾不同。 高松伸的作品一向給我的印象都有點機械人的感覺,在千年古剎的氛圍中,設計這個參拜招待所,他又如何處理呢?原來就是將它埋進地底。這樣,古廟的外觀不會受到影響,而建築師也可以發揮當代的設計風格。新翼部份建於有八十年歷史的舊參拜招待所後面,舊廈是一所仿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卻好像成為了新翼的屏風。 進去以後,有一條長廊帶領大家到後面的一個休息室,那裡有長椅可以讓人休息一下,而落地玻璃外面就是日式庭院,細心一看,發覺庭院中央地下有一個圓形天窗,外圍有一個大玻璃環。原來,建築師將覽廳和大禮堂等等都埋在地下了。走下採光充足的階梯,發覺禮堂是一個切除了上半的圓錐體,玻璃環就是沿著禮堂外圍的天窗,雖然禮堂關閉無法進入,但圓形的天窗,大概就是位於禮堂中央吧? 細部方面,依然見到高松伸那些機械人建築的影子,幸而他八十年代那些誇張的機械配件已經不復見了。但是作為宗教建築,我仍然覺得他的設計有點太過物質,禪意不夠。也許,週圍的古剎禪意已經滿瀉,招待所比較物質,也正好拉近與善信的距離吧? 之後,我看著預先將參觀路線上載好的 Google Map 行程,沿著七條通向東行,到了三十三間堂,卻發覺參拜時間已經結束了,然後,竟然一連幾個預定好的參觀地點,不是已經關門,就是見到逢星期三休息的告示。 換了從前,心情已經大受影響,但是這一次,我仍然可以邊哼著歌,一邊輕鬆地慢慢散步。秋日午後的祗園,紅葉夾雜在綠色和黃色的林木中,耳機聽著輕快的歌,偶而傳來背後單車示警的鈴聲,看著自己越行越長的影子,連自己也不敢相信,計劃被打亂後心情依然可以保持得如此悠閑。 如果不是旅遊,平時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也可以採取這種態度,日子也許會過得開心得多。 從前出國旅行,總會在行程中寄明信片給父母,而如果當時有拍拖,當然也會寄給正在交往中的她。 這一次出遊,我還要不要買明信片呢?買了寫了,又要寄給誰?我忽然想,不如每天寫一張,寄給自己吧! 這,就是第一張。

才是好影片

之前的文章提到 Canon 拍攝 Video 的比賽,令我驚覺到買了 5D Mark II 大半年,根本都沒有用過它的錄像功能,實在有點浪費。 不過,要拍些甚麼好呢? 我於是在充滿自製影片的 Vimeo 網站東看看西看看。尋找一些用 DSLR 拍攝的影片,沒多久就見到這位朋友用 Canon EOS 7D 拍攝女兒 Florence 的影片: Glidetrack tests with Florence from Jean-Philippe Archibald on Vimeo. 除了拍攝人像之外,還有很多朋友拍攝婚禮用的短片,例如自稱 “I have the best job in the world. I get to tell love stories.” 的婚禮攝影師 Jesse Tarnoff。 Morgan + Charlie from Jesse Tarnoff on…

影像外的故事

Canon 最近為了配合新型號相機 7D 的推出,舉辦了一個名為 The Story Beyond the Picture 的短片比賽。 比賽從一張耐人尋味的照片開始。 夜深。無人的車站。側躺在地上的玩具熊。 第一段短片由首席評判 Vincent Laforet 親自操刀示範。 The Story Beyond The Still: The Cabbie from Vincent Laforet on Vimeo. 這段短片以一個放在空貨倉的行李箱作結。而參賽者就要用這個場景作開始拍一段短片接下去。比賽將於2月11日截止。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我是不是想參加呢? 其實不是的,因為知道自己沒有時間和功力去做得好。兩年多前曾經試過做了一集 Video Podcast 介紹海邊的雕塑,發覺拍 Video 做節目真的比純聲音的 Podcast 難度大得多。影像首先要吸引人,令觀眾覺得有興趣坐定定繼續觀看,所以,影像一定要有一些從聲音裡面聽不到的其他訊息,否則,如此影像就是多此一舉,亦浪費了觀眾的時間和頻寬了。因為明白到這個道理,我決定還是安安份份以聲音會友就好了。 不過,這個比賽就給了我一個靈感。 自從 blog 的熱潮退卻之後,blog 之間的串連行動大為減少。看到 Canon 這個比賽,就令我想找一些有興趣寫短篇故事的 bloggers ,每人用同一幅圖片去創作一個故事。 規則草案: 由一位參加者在自己的 blog 內出題,題目是一幅出題者拍攝或可以自由使用的 Creative Commons 圖片。 參加者於一星期內,用圖片的內容創作一個故事,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