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與文化

我和幾位舊同學參加西九的概念比賽,是2001年的事,不經不覺原來已經五年了。很可惜看到這個項目要推倒重來,白白浪費了五年光陰。我並不是說我很期待見到那個天幕方案成真;而是,雖然天幕這個概念成為冠軍,但作為落選參賽者,我依然很有興趣知道它是否一個可以實踐、可以通過現實考驗的方案。但現在冠軍因為政治原因淪為「紙上建築」(Paper Architecture),反而就成為了永遠的冠軍,難以證實它是否一個成功的設計。 當初宣佈賽果時,老實說我真的是嚇了一跳。將一個天幕籠罩在一片由尖沙嘴直到佐敦站這麼大的土地之上,實在是想也沒有想過的。我覺得建築物的設計,必須要反映用途和內在的理念,我很驚訝勝出方案是一個單一建築。因為作為文娛藝術區,理念應該是將各種文化、藝術、消閑活動兼收並蓄,概念方案也應該反映這個情況,提供一個有彈性的總體藍圖,讓不同的建築師發揮所長,設計區內的建築物,令各種風格可以和諧並存;而不是由一位設計者主導,用一個大面積的屋頂將所有文化吞噬覆蓋,這樣,我覺得設計並沒有表達文化的多樣性,反而有點整頓統一的意味了。

偷閒午餐

昨天往市中心開會,本來預計和在碼頭附近工作的朋友吃午飯。不料會議嚴重超時,朋友都要返回公司,不能和我吃飯了。 剩我一個人在環形碼頭,肚子咕咕作響。忽然看見坐滿遊客的海旁露天餐廳,大家都在冬日的和暖陽光中愉快地用餐;實在不想如平日一樣在陰暗的地車站買個冷冰冰的三文治,在顛簸的車程中吃。不如,就「豪」一「豪」吧!我在露天餐廳坐下,叫了半打生蠔,燒大蝦配越南式沙律,還叫了一杯香檳…… 我一邊吃,一邊望著一團一團的白雲,聽著一下一下的海浪聲,竟然使我忘記了會議的煩心,忘記了限期的急迫。身邊的遊客在研究下午的行程,他們都帶著自由的微笑。外遊總是愉快的。在陌生的城市中,摸索著新鮮的地方,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一樑一柱,都引人一些。通常,旅途中的我,總是願意花多一點點;但,回到自己的城市,尤其是自己一個人或這些工作日的午飯時間,卻不太捨得花錢,常常都是吃著難吃的三文治,或是廉價而款式不多的迴轉壽司。 也許,應該多些對自己好一點。(雖然,一頓普通工作日的午餐埋單五十多澳元,實在有點肉痛。)

Chauvel 再起

喜歡看另類╱獨立╱前衛╱小眾電影的雪梨人大都會知道 Chauvel Cinema 。這間位於受保護歷史建築物 Paddington Town Hall 裡面的電影院已經有三十年歷史,1995年重修過後,由 Alex Meskovic 主理了十年,2005年中他因為經營困難,意興欄柵而將戲院交給 AFI (澳洲電影學會)經營,但學會搞了幾個月便因為每月虧蝕數萬澳元而關閉。

Love …actually

重看 Love Actually ,由眾多有牽連的角色交織成的電影,總有一個場景,一段感情,牽動你的某些記憶和思緒。 上星期 Podcast 中讀了舊文「透過火鍋蒸氣偷望你」,當中的感覺,竟然和 Keira Knightley 的這一段像山谷另一邊蕩回來的回響。 Say it’s carol singers

尋找Podsafe中文歌

延伸閱讀╱討論╱收聽: Hong Kong Podcast Group Blog You CMM Podcast Pigcast 做了數集 Cosine Wave,其實最不習慣的是不能將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播出,當作節目內容的一部分。記得大半年前,香港一些播客與 CASH (還是IFPI呢?忘記了……)開會,看看他們能夠如何收取費用,讓播客們可以合法播出流行歌曲。不過,這些機構似乎對於從這個新媒體收取費用不太感興趣,事情似乎不了了之。英語世界 Podcast 流行較早,一早已經有提供網絡歌手和創作人 Podsafe 歌曲的網站,例如:Podsafe Music Network ,任由 Podcaster 播放。不過由於大部份歌曲都是英文歌,放在以中文為主的 Podcast 節目中總是不及中文歌來得合襯。 豬欄的阿 Pig 亦曾建立了一個名為中文 Podsafe Music的 Blog ,呼籲網絡創作歌手提供音樂,讓 Podcaster 可以自由播放這些歌曲。不過可能由於香港的 Podcast 風氣尚未算十分鼎盛,吸引到的創作人寥寥可數,最近半年甚至沒有新歌上載。 近日留意到新浪設立了 iSong 網絡歌曲的站,吸引了很多創作人和歌手將他們的歌曲上載,聽過一些歌曲,水準也不錯。可能因為有新浪這個大站作後盾,又提供了投票機制、流行榜、下載榜等等,不少朋友都放心將歌曲放上去供人下載。不過,作為 Podcaster 的我,雖然可以下載歌曲收聽,但這個站並沒有列明這些歌曲版權擁有人是否願意別人在 Podcast 中播放其歌曲,所以我如果要播,大概會寫電郵去問問歌手和作者吧。但這個不太有效率的方法,如果有朝 Podcast 大盛,歌手每天接到一百幾十個播歌要求,實在也是頗麻煩的。 如果新浪方面可以在會員上載他們的作品時,順便問問他們是否願意別的網友在作非商業性 Podcast 中使用這些歌曲,在歌曲旁邊列出類似 Creative Commons 這種版權聲明,相信能夠吸引 Podcaster 播放這些歌曲,對於這些歌曲和 iSong…

Cosine Wave 第四集

Cosine Wave 第四集 2006-07-26 18分02秒.3.09Mb.24kbps 按此或用以下 Flash Player 收聽 節目內容: 1. 閏七月(0分00秒) 2. 歌曲:友誼永固(2分06秒) – 阿爽 @ Lemonsongu Music 3. 小說獨白:透過火鍋蒸氣偷望你 (6分05秒) 4. 歌曲:Muddy Water – Amy Abdou(9分59秒) 5. 歌曲拼圖:碟評—梁漢文《The Story of June》.吳浩康《Documentary》(11分45秒) RSS Feed:http://feeds.feedburner.com/cosine_wave 上一集播了 Timmy 的歌「臨別擁抱」,這幾天才找到他的網頁,再由他的連結連到另外一個有中文網絡歌曲的網站 Lemonsongu,找到了今次的中文歌曲;而英文歌則一如既往,是從 Podsafe Music Network 找到的。 Podcast 中對閏月的計算方法說得簡化了些,其實節氣是分為12節和12氣,梅花間竹地平均分佈,如果一個農曆月份只有節沒有氣,就通常是閏月了,不過另外還有更複雜的例外情形等等。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維基百科的解說。

觸不到的觸動

剛從戲院看完《The Lake House》院線會員優先場回來,外面冷風冷雨的,就像電影裡女主角對男主角預言某年某日會下大雪般一樣冷。散場後各人四散各自取車,我沒有打傘,只把連帽的風衣蓋過了頭。一路上靜靜的,車程上都在想著電影的情節。雖然這是一齣早已看過的韓片《觸不到的戀人》重拍,但,我覺得,這個版本對故事賦予了更豐富的層次,對角色賦予了更深厚的思想,對影像賦予了仿似觸得到的真實感。 時空交錯的故事一向都是我那杯茶,《觸不到的戀人》我一直都喜歡,但這次這齣重拍的電影竟然可以比原版更觸動我,就是我始料不及的。 《觸不到的戀人》拍得像一個童話,男女主角都有點平面,全知賢的配音職業甚至是電影裡的「笑位」,她的世界只在家、錄音室和漫畫店來回轉,與舊男友只是單純地被拋棄,一個單身而不算成功的配音員(她好像只配配角和群戲),如何負擔得起那海邊「潮」屋和獨居新單位的租金呢?李政宰的父子關係只憑口述,兩人只是擦肩而過,深入的感情戲欠奉。《The Lake House》裡面 Sandra Bullock 的醫生身份實在得多,我們看到她與母親的親密關係,也看到她與同事的酒吧聊天,也看到她於舊男友與奇洛之間的掙扎;而 Keanu Reeves 的建築師身份也很真實,他與父親的幾場戲雖然匆匆,但父子的矛盾與感情,比原版豐富得多;還有就是父親對他說關於光的建築理論,更有父子相傳的感覺。這個理論本身也很有真實感,連我這行內人也覺得很似一個老年建築名家的說話。我看電影絕少會哭,但看到 Keanu Reeves 得知他父親逝世的那一場,我竟然跟他一同把眼淚流了出來。雖然奇洛出奇地演得不錯是事實,但不知為何這場戲竟然觸動了我心內對父親的懷念。

再見 Typepad

搬了來自架的 WordPress 站已差不多半年了,一直都維持著 Typepad 的舊站,因為各大搜尋器、網友的連結,甚至自己站內的舊連結都還有不少指向在 neterrain.com 的舊站,而在 bloglines 內還有超過 50 個舊站的訂閱。因為去年付了一年費用的 Typepad 服務快要到期,為免再被收取年費,已經將 neterrain 的域名脫離 Typepad ,泊到 cosine-inn 的 host。昨晚花了個多小時,將二百多篇文章的URL指向 cosine-inn.com 的同一文章。這樣,來自各大搜尋器的朋友就會被正確地帶到該篇文章,不會令新訪客摸不著頭腦了。 兩年前的這星期,我將在 PC Home 新聞台的原版,一篇篇搬到正式的 blog 平台:Typepad。《開站半年誌慶》一文記錄了當時的感覺。之前在新聞台的時期,寫得不多,一個月才數篇而已,因為沒有文章留言功能,和其他網友的交流也很有限。都是開始用 Typepad 以後,才第一次知道 blog 這個詞語,也第一次和香港的博客交流,同時亦開始了過去兩年,一個月十篇左右的寫文頻率。 Typepad 的服務其實不算差,亦比 PC Home 新聞台有彈性得多了,但因為是 hosting 連 platform 的服務,總是不能百分百符合我的要求,對於我這些希望更多自主權的博客就有點綁手綁腳的感覺。用 WordPress 可以讓我更自由地排版,也更有自己 DIY 成站的滿足感。 各位來自搜尋器的訪客,如果有任何錯誤的 URL 指向,應該是我忙中有錯,請留言告訴我吧!

週日隨想

經過昨天的大風大雨,今天放了晴。在街角的茶座吃東西,週圍都很悠閑。也許邊吃東西邊胡思亂想的我,一樣是悠閑街景的一部份吧? iPod 傳來自己昨晚唱的兩首歌,都是1996年出版的歌曲。那一年過得很艱難,身邊各種變動大得難以招架。現在回想,也不知是如何熬過去的。那段日子,在上班的路程中,這兩首歌都很常聽。它們來自不同的歌手、不同的唱片,當年對粵語版的歌詞很有共鳴,但這些年後,發覺國語版的詞原來寫得更好,其實更能表達一些當年的心情。這次一曲兩唱,令我想起近日在香港重映的電影《兩生花》。電影中兩個 Veronica 名字與樣貌一樣,但性格經歷不同,由同一個演員扮演,就有如同一個人的 Double Life 了;這兩首歌旋律一樣,聲音歌詞編曲不同;但現在由我一個人唱,放在一起,竟然有點有如《煙火》+《一天一天等下去》劇場版的感覺了。 回到家中,赫然見到思存將他四次看《兩生花》的戲票都素描上載了。我以為我也保留了我看《兩生花》的戲票,想湊湊興找出來登,但誰知道,怎也找不到。我不斷思索,究竟是我自己丟失了,還是給同看電影的那一位拿走了?如果是後者的話,不知道,這一張戲票還存於世上,抑或已經化作春泥呢? 近一年來買了不少上映時看過的舊片DVD,包括《兩生花》、《狗臉的歲月》、《藍、白、紅》、《布拉格之戀》等等。重看的時候,除了重溫電影之外,也同時重溫著當年往戲院時自己的心情,究竟是獨個兒看,還是與誰看一起看呢?《布拉格之戀》是我一個人看的,上映時我十七八歲,找不到陳年戲票作證,我真的記不起是偷偷模模還是名正言順入場看這齣三級片了。小說在看電影之前已經讀過,但化成的影像對於年輕的我,還是很震撼。事隔多年,看DVD時,卻失去了這種震撼感。也許,這種感覺,就像初戀,可一不可再。 知道香港有「奇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祭」,我在這裡剛剛也買了一套五碟版的 Kieslowski Collection,包括有《The Scar 疤》、《Camera Buff 影迷》、《Blind Chance 盲打誤撞》、《No End 無休無止》以及 1995 年關於 Kieslowski 本人的紀錄片《I’m So So》。可以慢慢「煲」了。連同早兩星期看的《L’Enfer 地獄》( Kieslowski 遺作,天堂、地獄、煉獄三部曲的第二部,劇情好看、演員演得好,但鏡頭運用與影像處理總是與 Kieslowski 有點距離,但比《Heaven 疾走天堂》好看,也有拾樽的老婦!),看完後也許會一併寫寫吧!

十年

1996年7月15日,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正式上班。 十年.人.事.幾番.新。 此誌。

心跳回憶

「爹哋,我要吃蝦片。」右手拖著的小女兒扭著要買,我側頭望了望她,說:「要把正餐吃完才可以吃呀。」我向快餐檔的小姐,多買了一客蝦片。我著大女兒拖著妹妹,自己就捧著幾個人份的晚餐,一起去找座位。我們在 Food Court 靠窗處坐下,我剛剛放低了食物,再把身上的背包卸下,便立刻聽見了吃蝦片的聲音。 「喂喂喂,你們兩個不是應承我說要吃完正餐才吃的嗎?」小女兒舌頭一伸,向我扮了個鬼臉,向大女兒打個眼色,兩姐妹嘻嘻的笑了出來。人家都說小女兒的動靜特別像我,我記得小時候自己也是這樣扮鬼臉的。不過,由於我沒有兄弟姐妹來一起笑,對於她們姐妹倆的溝通方式,我是不太明白的。我看著她們,每人輪流拿一片來吃,就像在玩一個有規則的遊戲般,誰也不敢犯規。 我突然記起一些久遠的回憶,在漆黑的戲院裡,我拿著一大包蝦片,和你,一人一片地輪流吃。我們還訂下規條,誰拿到最後一片就算贏,輸了的要付下一次的戲票錢。我很喜歡看你勝出時的笑容,所以很多時故意把最後一片拗成兩半讓你勝出。不過,沒多久就給你發覺了。那一次,我把最後一片分成兩半,把蝦片遞給你,等著看你勝利的笑容。但你拿了蝦片後,卻把包裝袋回給我。我伸手進去,竟然還有一小片。我突然發覺到,原來你把那一半再分成兩半,你那雙帶捉狹神情的眼睛看見我驚訝的表情,竟然嘻嘻地笑了出來。前面的女子回過頭來給你一個討厭的眼神,你便伸手按著自己的嘴。在銀幕反照的光影裡,我竟然不能把目光從你處移走,你那個傻傻的,不好意思的表情同樣教我發了傻,連銀幕上的大特寫鏡頭是我喜歡的楊采妮,也沒有吸引我向前望。

遊走都市中—捕風捉影

繼續「遊走都市中」系列,不過,這次遊走的是我自己。近來天氣不錯,冒著寒風出動了好幾次,拿著相機在 Sydney 各區遊走,看見甚麼就拍下。選了幾張自己比較喜歡,在Darling Harbour 和 Dee Why 區拍攝的,用 Simple Viewer 製成相簿,按下圖就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