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翻譯中

西人朋友拿來一本叫 Lost in Translation 的書,裡面有一段笑得他人仰馬翻,問我是不是真的…… Videos available in Hong Kong: Fargo > 雪花膏離奇命案 > Mysterious Murder in Snowy Cream The Full Monty > 光豬六壯士 > Six Stripped Warriors The English Patient > 別問我是誰 > Don’t Ask Me Who I Am Boogie Nights > 一舉成名 > His Powerful Device Makes Him Famous Nixon > ? >…

路中拾遺

之前只讀過王貽興的小說《無城有愛》和《十八相送》,我的感覺是,他與他出生的年代有點割裂。二十多歲的年輕作家,寫小說的文筆隱然有種上一代小說家的風範。近月在電視節目見到他,更發覺他電視上的形象與他的文字之間的鴻溝更大了,也許,這就是成名的妥協吧。 昨天我大感冒,躺在床上讀著買了不久,他的散文作品《路中拾遺》,一晚之間就嚼完了。 其中有一篇《年代誌》,他說「至於七十年代,尤其是後期的孩子,我總是偏執地認為,他們是夾縫中的一代,既帶點理想主義的遺焰,卻又未能如先輩般為理想漠視現實,克(正字應該是「刻」吧?)苦耐勞的程度比起上一代還稍有不如。理想是他們嘴巴裡永遠不可能到達的彼岸,而在此之前,他們總是面目模糊地為五斗米捨棄尊嚴與原則。」 (35-36頁) 原來,這就是他的想法。 書中有不少篇幅述及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初存在過的東西。雖然我的成長期比他早一點,但讀著還是很有共鳴,他寫從盒帶過渡到CD的時光,戲院前面原條的粟米,看《大時代》…… 書是推薦的,但我實在要批評一下這本書的編輯和校對,已經出到第四版了,難道真的沒有人發現「克」苦耐勞嗎?裡面更難以接受的是英文品牌名字的拼法: Marobolo (Marlboro) Red Hot Hits (37頁),Dr Martin (Dr Martins)(40頁),Les Sport Set (Les SportSac)(39頁)。這本書是報紙專欄結集,我可以接受作者忙中有錯,或者負責打稿的人有手民之誤,但編輯校對都發現不到這些錯誤,如果不是他們本身水平不夠,就很明顯是失職了。天地圖書一向的編校水準都不錯,想不到這本書竟然會如此。尤其這本書已被選為今年的十本好書,作者更身為「最緊要正字」主持,很容易就給麻煩讀者如我拿出來批評嘛。

閱讀 Tag

好久沒接 Tag 了,謝謝公園仔記得我喜歡讀書。 1. 喜歡的作家 中文:金庸.鍾曉陽.白先勇.張系國 日文: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夏樹靜子 西方:Kazuo Ishiguro.Milan Kundera.Hanif Kureishi. 2. 最近閱讀的書 別讓我走 — 石黑一雄(Never Let Me Go — Kazuo Ishiguro 中譯本) Why We Blog 點只日記咁簡單 — MySinaBlog 跟著建築去旅行 — 黃健敏.阮慶岳 Perfume — Patrick Suskind 1000 Films to Change Your Life — Time Out 3. 結局最深刻的小說 Perfume — 實在後悔,應該先讀小說才看電影。如果先看書,結局應該會覺得震撼得多。 4. 旅行帶的書 因為只會帶未讀過的小說,所以每次不同,通常會選擇較輕鬆,不太沉重的。 5. 令我哭的書…

十本書緣(下)

好奇怪,十本書中,一半是移民前在香港看,後一半是移民後在澳洲看。上下篇五、五之分,原來也反映了自己人生裡的分水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我移民時隨身攜帶的小說。讀它時,自己的年紀與書中的渡邊一模一樣,而且也和他同樣面對著少年人的別離和思念。記不清讀的時候,給感動了多少次。移民前後,各種問題令我時常覺得自己身在泥沼之中,動彈不得;小說中後半的描述,有不少與自己當時的思想完全吻合。當年台版書很多都不是獲授權翻譯才出版的,我當年的這一套就是劉惠禎、黃琪玟的譯本,今天大概已經看不到了。後來雖然也看過別的譯本,但先入為主的情意結,令我翻看時,依然以這一個版本為首選。 小說內容是三十七歲的渡邊,回憶起他十九、二十歲時開始到東京留學的遭遇。他的多年好友自殺身亡後,渡邊與他的女友直子發生戀情。直子有遺傳性的精神問題,後來更住進精神病院,和渡邊分隔異地。在學校,渡邊遇到爽朗的阿綠,但因為直子的牽繫,拖拖拉拉沒有和她開始。最後,還是要靠直子的自殺,渡邊才能脫離困境。這本小說當年給我的震撼,也來自露骨的性描寫。一般中文小說寫情慾場面時比較都帶有強烈情感;《挪威的森林》裡面詳細描寫器官和動作,情感反而放得很輕。雖然接近白描,但卻令人感到親歷其境,手法對於當時的我是非常新鮮的。從《挪威的森林》開始,差不多每一本村上小說都看了,但自己會一再重讀的,就只有這本和不止一次在 blog 內提過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兩本其實都是村上作品中比較寫實的,那些有怪人、甚至半人半獸的作品雖然新奇吸引,但我總是偏愛情節老老實實的小說。雖然自認是村上迷,但自己寫東西的筆法卻自覺沒有受他太大影響;也許,村上的風格,自己永遠也學不來。 《我愛廚房》吉本芭娜娜 第一次讀《我愛廚房》時,根本不知道作者是誰,而讀完之後,也沒有多大的感動。但是,數年之後重讀,因為之間家中有親人逝去,令到我對書中兩位主角,美影及雄一的感受極有共鳴。小說其實以兩位主角的愛情線為主,他們都各自經歷了至親的死亡,可能相同的經歷令這兩個孤獨的人互相吸引,最後走在一起。 書中對他們真正走在一起之前的曖昧階段描寫得很吸引,越來越近卻又依然保持一段距離。也許是因為他們都喪失了至愛的親人,所以暫時失去了愛別人的能力。他們需要時間整理思緒,才能再次去愛。雄一後來選擇獨自出遊靜思。那一晚,美影偶然吃到美味的豬扒飯,竟然因為記掛雄一而乘計程車將一份豬扒飯老遠送去給雄一。到達後旅館已鎖門,還得從外牆爬到樓上雄一房間窗前敲窗。這一客千里而來的豬扒飯將打破了二人之間的僵局,讓他們大團圓結局。對比起村上,吉本作為女作家,寫起感情來總比較細膩。很喜歡,很喜歡書中送豬扒飯的一段,後來聽到王菲的《約定》,每一次聽都想起小說的這一段,真的很懷疑林夕是否看了此書才寫了這闕歌詞:旅館的門牌、笑著離開的神態、微溫的便當……都是《我愛廚房》裡面的意象;同一年,亦聽聞小說會改編成港產片……後來電影推出,赫然發現是陳小春和羅家英主演。這麼多年了,還不想看、不敢看。 《燃燒在冰冷都市的愛》關麗珊 《燃燒在冰冷都市的愛》由十個短篇故事組成,他們可以分開來看,但其實之間互有關聯。整本書的結構就如電影《Love Actually》裡面的小故事般,緊扣在一起。一些故事的配角,是另一篇的主角。人生,也不就是如此嗎?我的故事,自己是主角,身旁的每一個人,也各有各自擔綱演出的故事。這些故事交纏、互動,就構成我們的人生了。 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咫尺天涯》和《參商傳說》兩篇,寫的是網上戀情。兩篇的主角最終都沒有見面,沒有結果。本書推出於一九九五年,那個年頭,網上交流應該只限於文字吧。未有 webcam ,未有數碼相機,難以將自己的影像傳送,在那種情況下的網戀,實在不容易。《咫尺天涯》的女主角是一個聽不見的女子,另一篇《歲月無聲》集中講她的故事,她描述她單單左耳還有聽覺時,有一個男友。他竟然送一個名牌耳筒給她,還跟她說,這個耳筒壞了一邊,適合她用。我想,也許她當時會想,如果兩邊都聽不見,他就不會如此傷害她了。後來,她真的兩邊都聽不見了。 關麗珊的文字沒有時下不少女作家的矯扭造作和自以為是,平實的文筆令我很喜歡。不過,似乎她不是那種有明星風采的作家,近年在作家明星化的氛圍下,好像不太見到她的新作了。 《林徽音詩集》林徽音 喜歡林徽音,因為她聰明、博學、有主見,這些固然是我喜歡的女子類型,而女建築師的身份當然更令我對她加分。《林徽音詩集》收錄了她一生寫的幾十首新詩,由她兒子梁從誠編選。在新詩的萌芽時期,她的詩有女性獨特看世界的角度,也有建築師將周遭建築景觀入詩的觀點。看這幾句: 張大爹臨街的矮樓, 半藏著,半挺著,立在街頭, 瓦覆著它,窗開一條縫, 夕陽染紅它,如寫下古遠的夢。 ——————節錄:昆明即景之二.小樓 半藏半挺四個字,就像對矮樓賦予了生命 ,甚至像將小樓的 Genius Loci (Spirit of Place) 描繪了出來。以精煉的新詩文字描寫建築,當年可以說是劃時代的作品。她與梁思成同行建築的路,踏遍了大江南北,欣賞和紀錄了無數的中國古建築;能夠找到一個人生上、事業上、興趣上都能夠與自己同行的伴侶,他倆實在很幸福。林徽音最為人談論的,當然是她婚前與徐志摩的一段情。數年前看過以徐志摩生平為題材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總覺得周迅將林徽音演繹得太少女味了,演不出她的獨立思想。雖然同劇的劉若英演徐志摩髮妻張幼儀很細膩,但我覺得如果由劉若英來演林徽音,效果會好得多。剛剛找資料時,才發覺本來是找劉若英演林徽音的,但她覺得林徽音太完美了,怕自己演不好,不敢接。唉,這便令我喜歡的女演員與我喜歡的人物擦肩而過了。 《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是我最喜歡的建築師之一,他的作品真實,富象徵性,將簡單的幾何形狀交織起來,加上光和影,就能夠將存於這建築物內的一些本質性的東西表達出來,令人讚嘆。《安藤忠雄的都市彷徨》完全不是平時自己見慣,充滿相片和建築草圖的作品集,而是一本只有幾頁不相關插圖的純文字書。書中紀錄了他從 1965 年到 1992 年近三十年間,到世界各地的遊歷。文中夾敘夾議,除了描寫各地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之外,他也不斷地借所見所聞來闡述他本人的建築理論,甚至身在外地頓悟的人生道理。這本書對於行外人,比較艱深,而譯者也似乎不是太過有經驗,譴詞用字水準不算高,但我作為安藤 fans ,他的遊記,和他親自執筆寫他對建築的想法,實在不能不讀。 其中印象最深的,不是他談設計、談美學,反而是他在越南順化時,所聯想到關於二次大戰的事: 不幸的是,日本對於過去的愚昧行徑,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未能改善與亞洲諸國的關係而走到今天的地步。難道現在不是我們日本人該回過頭反省、審視並調整做法與腳步的時候了嗎?其實,除了正視亞洲這個地方的現況與未來,認真研究、修正錯誤,並落實作好「對」的事情外,別無他法。 在中日關係冷若冰霜,小泉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惹起中、韓不滿的當下,這位日本優秀國民的呼籲,會否起到甚麼作用呢?

十本書緣(上)

從星屑醫生和草飛處看到這個關於書的一題數寫的活動,說書嗎?我這個書蟲類物體真的不能不參加呀。我列出的十本書,未必是我覺得水準最高的十本,而是,對自己的讀書興趣和文筆,影響最深的十本。 《點與線》松本清張 記得中二的時候,學校的中文科老師舉辦了類似讀書會的活動,每位同學付出買一本書的價錢,全級五班每班購買一種不同的圖書,每月輪流傳閱,學期末,每位同學都會讀到五本書。當年這個活動,將自己看書的種類擴闊了不少。《點與線》是我第一次看日本翻譯小說,也是第一次讀到佈局和細節如此精密的推理小說,將之前之後讀過的不少所謂推理小說比了下去。故事是由發現一對狀似殉情的男女屍體開始,主角抽絲剝繭地將疑點慢慢解開,也反映到兇手越處心積慮地故佈疑陣,卻越容易露出馬腳。這幾句,是不是有點像「法證先鋒」歐陽震華的對白呢? 這本小說其實是1950年代的作品了,而中文翻譯的文筆也有點舊派的感覺,不過,卻十分配合那故事裡面戰後初期的日本的背景,還有不少女人穿和服跟在男人後面行的景像。這本書之後,瘋狂地看日本的推理小說,看到最多的作者包括:赤川次郎(推薦:《三色貓探案》)、夏樹靜子(推薦:《有人不見了》《逝去的影子》)森村誠一(推薦:《黑色的太陽》),不過,至今還未看到一本,情節能夠與《點與線》篦美。 《中國人史綱》柏楊 如果要數我翻閱得最多的非小說書本,我想非《中國人史綱》莫屬了。這本書分上下兩冊,是一部通史,從遠古寫到十九世紀末。柏楊開創了這個不以朝代為界寫中國歷史,而用西方的世紀分界為章節的體裁,而文中的帝王人物,也不用慣稱的甚麼宗,甚麼帝,而是連名帶姓的稱呼。看柏楊這本在政治獄中寫的歷史書,其實與他後來的《醜陋的中國人》有著一脈相承的觀點,鞭撻了中古至今,尤其宋代以後中國文化的迂腐,守舊。而且歷史人物和故事的陰暗面也寫得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依從傳統上成王敗寇的褒與貶,而多從人性角度出發,評論歷史人物和事件。 後來我到西方國家生活,也讀到西方的歷史書籍,發覺西方和其他文化歷史上的醜陋,也和中國人不遑多樣。也許「醜陋的中國人」並不是與「美麗的外國人」相對,而只是「醜陋的人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2000年後,其實我很希望柏楊能夠續寫二十世紀的一章,雖然作為歷史書,距離現在太近的歷史不容易寫得持平,但看了他寫幾十個世紀,實在很想看到他對二十世紀中國政治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不過年過八十的柏楊,還會有心有力接受這個挑戰嗎?我一直都喜歡看歷史書,雖然學校中史只讀到中三,但這些課外補品令我到今天還可以有時拋拋歷史知識。其他歷史書推薦:《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 《笑傲江湖》金庸 雖然我喜歡讀歷史書,但在金庸的眾多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卻是歷史感最薄弱的《天龍八部》,熱鬧不及《鹿鼎記》,但我就是喜歡那一種虛構的朦朧感。當成吉思汗、崇幀、康熙等歷史人物都與武俠主角有關聯,變成與歷史呼應的故事,不用看到結尾都知道襄陽必將失守、南宋亡於蒙古、明朝必亡於清、鰲拜必敗、尼布楚條約一定簽署等等。當讀者變成「先知」後,便不用替故事的驚險場面特別緊張,間接影響了部份的閱讀樂趣。 第一次讀《笑傲江湖》是 1984 年電視台改編成劇集後的事。作為零用錢不多的初中學生,當然是借來看的啦。現在書架上的金庸小說,都是後來補購的,但不知怎地,只有《笑傲江湖》買了一套與別不同的袋裝書版。不過,因為小巧輕便,這一部竟然成為那段趕火車上班日子裡面,最常拿來看的金庸小說。金庸大部份小說的人物性格都比較穩定,同一種性格由頭帶到尾,甚至橫跨超過一部小說,但岳不群的奸險逐漸顯露,林平之步向他的不歸路,都是其他人物比較少有的性格轉變,轉變這麼大的,在其他作品中大概只有周芷若吧? 很多評論都認為《笑傲江湖》旨在諷刺當時政壇上權力與個人崇拜。我反而覺得,岳不群、林平之、向問天、東方不敗等人為了奪權而不摘手段,任我行得到權力而迅速腐化,這些放在歷史上任何朝代,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得到雷同的人與事。除了金庸小說之外,也看了好一些評論金庸的閒書,特別推薦吳藹儀《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的男子》。 《停車暫借問》鍾曉陽 認識鍾曉陽,是從《停車暫借問》開始。很難想像當年一個不到二十歲的作者,能夠寫出一個與周遭背景相隔得如此遠的長篇故事,而且也把這個異域描寫得如此細膩。雖然,這不算是她水準最高的作品,但作者的那份青澀,在後來作品中卻不復存在了。小說是三段式,第一部是東北少女寧靜在日本入侵時期與日本人千重的初戀故事;第二部是後來與表哥林爽然的感情;第三部是十多年後,二人歷盡滄桑後在香港重逢的故事。我最喜歡第一部份,那種初戀的感覺就像初夏的陽光,把背景描寫的動蕩都掩蓋了,當然,二人分別來自戰時的敵對雙方,抗戰勝利後註定要分手,印象深刻的一句是離別之前,寧靜對千重說:「如果將來我不恨你的國家,那是因為你。」這也大概是她一生之中,最後對他說的一句話。初戀因和平而結束,真是悲涼。 幾年前聽說《停車暫借問》改編成電影《煙雨紅顏》,我訂購了DVD來看,雖然有飾演寧靜十分適合的周迅當女主角,但片中竟然刪去了第一部的故事,只從她與林爽然的感情談起。單是這個刪節已經令我興味索然了。如果有時間的話,不如看看她的其他作品更好。鍾曉陽成名甚早,但作品很少,當中我比較推薦作者留學美國回來後寫的《哀歌》短篇集,裡面的《喚真真》和《哀歌》都是我重看多遍的作品。剛剛搜尋鍾曉陽的作品,想加些連結,但竟然香港台灣的購書網站都沒有出售《停車暫借問》和《哀歌》了。唉。 《一九八四》George Orwell 十本裡面唯一的英文書。第一次聽這本書的名字是1984當年,不記得翻閱甚麼雜誌的文章,說我們已經到了這個年頭,幸好世界沒有整個變成書中那模樣。文章作者沒有明言《一九八四》書中說的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想看看究竟書中的世界如何。以當時的英文程度,覺得原版自己不會看得懂,所以當年的暑假就借了一本專門給學生的簡略版(Abridged Version)來看。讀完之後,竟然意猶未盡,傻得走到 Hong Kong Book Centre 買了原版回來,這本書,就成為我生平看的第一本原版英文小說了。 讀的時候,還得邊看邊查字典,看得很慢。不過,暑假完結之前,還是把它嚼完了。當年正值中英談判,心中有點害怕九七以後香港會變成書中那樣。而且書中影射的對像:蘇聯仍然健在,真實感和威脅感真實得多。書中描寫的那個世界,政府支配一切,個人沒有選擇的自由,政府不喜歡的想法,想一想也可以入罪。這個恐怖世界幸好沒有成真,否則以今天的科技,Big Brother 要監視任何一個人,甚至所有人,偷錄與竊聽都實在易如反掌。

與建築相遇

在書店見到一本叫「與建築相遇——尋找旅遊中的空間人文況味」的台灣書。 翻翻頭幾頁大學教授李清志的「推薦序」,劈頭的標題就把作者楊舒斐形容為「一位流連於文學與建築之間的奇女子」……嘩,很吸引……這個序的首段更吸引: 我慢慢開始相信,學習建築應該從學習文學開始。因為建築設計的能力其實與文學修養有很大的關係;好的建築師不是只懂得材料、構造技術而已,他必須更深入地瞭解到空間中的意境,以及隱藏在每一塊磚頭中的詩意,因此有文學修養的建築師才可能更深切地創作美好的建築。

全日午夜

在書店看見一本翻譯短篇小說,書背說: 我們選擇情人的眼光極準;選擇錯誤情人的眼光更準……似乎有一種本能,猶如磁鐵或天線般盡被不適合的人選吸著……最糟的是,總以為他們幾乎就是適合的人選,因此愛情總在擺蕩之間。 因為這幾句,就把此書買回家。在火車上翻翻看,覺得書名《全日午夜》似乎有點印象,再看看小字體的英文原名,原來自己五六年前已經看過英文原版《Midnight All Day》,作者是英國作家 Hanif Kureishi。書只讀過一次,印象中好似是不太喜歡,就如書名和封面一樣,灰灰黑黑的。 如果不是上了火車,我大概會回頭往書店退貨。不過既然買了,不如就在火車上翻翻看……誰知讀了第一篇,便不能掩卷了。

經典名著

公園仔說想讀些未讀過的名著,我也極有同感。 自己少年時代喜歡讀些普及科學書、天文書之類,西方文學名著嘛,不是看中文譯本,就是看abridged version。這種版本是專門寫給學英文的人看,用字淺白,薄薄的一本,不消幾天就看完,也不用邊看邊查字典。那一段日子,其實也看了不少:《Oilver Twist》、《Great Expectations》、《Jane Eyre》、《Pride & Prejudice》、《Huckleberry Finn》、《1984》、《Animal Farm》等等。 來澳洲之後,反而因為對中文書渴求,更加少看英文小說。這幾年,有時也會買一些英文小說看,但都是新出版的小說,那些經典名著根本在腦海中沒有出現過。

讀電影劇本

散文集 Elaine 昨日問到上一篇談及的「藍白紅」三部曲有沒有書,便到 Amazon 尋找一下,不一會便找到了一本三合一版的電影劇本。 我間中都有買電影劇本的書來看,不過因為是冷門讀物,只有很少數的電影會有劇本發行,大概少過十分之一吧?記得第一次買電影劇本,是我還在香港的時候買的「悲情城市」,當年對於電影中的歷史背景不太清楚,看見一本裡面有談及製作背景和劇本的書,便買下來當導讀了。不過,讀著讀著,發覺到讀劇本其實是很有趣的。可以說,有點像我們建築行的設計圖,圖與完成的建築物之間,不一定是等號,因為之間有著太多太多人為成份,可以將製成品改變;不過,要看設計者的心和 intention,圖反而是最原始,最真實的。電影與劇本間,滲進了演員的演繹、還有佈景、配樂、鏡頭運用、剪接等等,而劇本卻是最能看出創作者的原意。 電影劇本,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種以最後上映的版本為藍本,另一種則是將用來拍攝的版本發行。我比較喜歡看後者,因為裡面有不少被刪剪的鏡頭和對白,可以得出一個與電影不同的感受,再從而看到導演剪片的功力。 近年有一些大片,例如:Love Actually,更推出了印刷精美的劇本,配上大大幅彩色劇照插圖,對於喜歡那電影的觀眾,絕對是好收藏。 知道 Elaine 不喜歡看電影,「藍白紅」三部曲她沒有看過,這使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我自己看劇本全都是在看電影之後,讀著劇本時,腦中都會泛起電影的畫面;如果是先看劇本,後看片,會不會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呢? 會不會有如看小說改編的電影一樣,因為與讀書時心中的想像不同而邊看邊罵呢?有機會也該試試。 p.s. 在 Amazon 找到「藍白紅」三部曲的劇本後,連來連去,竟然給我連到 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和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的劇本。又試抵受不住誘惑,一口氣按了鍵,三本都購買了……

終於豆瓣了

今天,終於加入了豆瓣。 記得四月時,Sidekick 已經發了一封邀請信叫我加入。可能她知道我喜歡看書、看電影,會對此有興趣吧。但當時去一看,見到寫的都是簡體字,談的都是中國內地的簡體書,自己不習慣看簡體字,簡體書的收藏量也寥寥可數,覺得不太能加入話題和討論,就把信擱在一旁,沒有加入。 直到最近,見 Sidekick 一再介紹,又見到有不少相熟網友相繼加入,而談繁體書的評論也越來越多,亦因為網站用的 unicode 支援兩種字體,也逐漸見到多些繁體文字了。昨天看到在香港書蟲的討論小組 Sidekick 提到有 Firefox 的由簡轉繁 的 extension,立即就裝了,一直以來的文字隔閡就一掃而空啦。 早上加入後,加上了自己喜歡的電影,將這裡的影評一稿兩投了,又加入了幾本繁體書。事隔數小時,剛剛再想加多一些書目時,竟然發覺他們連接了台灣金 石堂和誠品的資料庫,繁體書目突然變成以萬計,實在是太好了……忽然自大起來,心裡泛起疑問,這會不會是他們歡迎我加入的見面禮呢?

冷靜與熱情之間

在書店看到辻仁成藍版的《冷靜與熱情之間》,早前曾經看過他寫的《嫉妒的香氣》,不是太過喜歡。但隨手翻翻書背,發覺原來是一個很有趣的寫作實驗。除了看到的辻仁成藍版之外,還有一個江國香織的紅版。男作家寫男主角,女作家寫女主角,在報刊連載合成一個故事。 可惜的是,書店只有藍版,紅版電腦存貨記錄裡說有,但職員怎麼找也找不到。大概是被人偷去,被亂放或被藏起了吧?最後唯有著他們從台灣訂來,要兩星期才能到手。 其實兩位作家的書,我都曾經看過,也不怎麼喜歡。但吸引著我的地方是,合寫的連載故事,不就有點像自己在寫的「小說連線」嗎。雖然不同的地方是「小說連線」是以第三身寫,四個作者連接寫一個故事,但《冷靜與熱情之間》卻是一人寫自己一個角色的故事,但人物有關聯,故事又連在一起。也許,「小說連線」這個故事完了以後,下個故事可以嘗試一下這種玩法,不知其他成員有沒有甚麼意見呢? 現在看了藍版的一大半,我想,要寫對小說的評論,還是等紅版也看了以後,才能得出一個全面的感覺吧! 這故事印象中好像曾被改編成電影,由陳慧琳主演,不知各位網友有看過嗎?